close

63歲熊先生在旗山務農,去年出現漸進式四肢無力,旗山醫院神經科經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頸椎第3、4、5、6節狹窄,壓迫神經導致脊髓水腫,四肢幾近癱瘓。他今年一月到阮綜合醫院進行神經減壓手術合併椎板整形手術,加上頸椎術後積極復健,4個月後終於能夠自己「走」進診間,還用手比出「YA!」「讚!」

阮綜合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傑陽之前為旗山醫院脊椎外科主任,他表示,今年一月熊先生來到門診時,面容憔悴憂鬱地坐在輪椅上,無法直立行走,說自己雙手下垂,連拿筷子的力氣也沒有,吃飯都需要餵食,四肢無力,已經是幾近癱瘓的狀態。

院方建議熊先生需要立即住院,進行頸椎第3、4、5、6節神經減壓手術合併椎板整形手術,病患原本十分擔心開刀後無法恢復如常,後來仍在鼓勵下進行手術治療。住院一周後出院,就近到住家附近的旗山醫院,積極配合鄭醫師安排的復健療程,進行四肢肌力、協調能力頸椎術後復健,站立訓練、上肢抓握力訓練等。

鄭傑陽說,熊先生4個月後回院復診,看到他獨自走入診間,笑容燦爛的握手,雙手活動自如,還能比「YA」、「讚」的那一刻,真的為他感到高興。因為病患獨居未婚,失能期間對要麻煩姊姊和妹妹輪流照應生活起居,有著強烈愧疚並深感沮喪,但這卻轉化成頸椎手術術後復健的動力。

鄭傑陽表示,頸椎狹窄的原因,有屬於老化、退化的椎間盤骨刺、韌帶肥厚鈣化,還有腫瘤,這些情形壓迫到脊髓所在的脊椎腔和頸神經根通過的脊椎神經孔變得狹窄,所以頸椎狹窄的患者會有脖子酸痛,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沒力,無法做細微的動作,走路腳步逐漸僵硬無力、麻痺等症狀。

鄭傑陽說,頸椎狹窄的症狀是慢慢加劇,而非急性疼痛,所以在治療上,症狀輕微的保守療法是改變姿勢、睡姿、枕頭,避免長時間低頭,熱療,頸椎牽引和電療等物理治療。但症狀嚴重時,保守治療不但無效,還反復發作,這時候手術減壓是唯一的方法,若求助傳統整脊、推拿,可能使病情惡化。手術治療確實有低於5%的危險性,是因為脊椎過度使用和年齡的影響,使手術有其極限,難以完全回復;而術後恢復的程度和速度則因人而異,通常年齡愈大病症愈嚴重,拖延頸椎手術就醫的時間愈長、恢復愈慢愈有限。

 

來源: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vis 的頭像
    mavis

    醫療資訊站

    mav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